新聞中心News
精品牛仔布為何能暢銷
6月,“麗雅藍·三品杯”首屆全國新材料服裝原創設計大賽啟動。這場圍繞牛仔新面料開展的設計大賽,讓服裝設計師吳婧溪覺得很新鮮。
“參加過不少設計大賽,很少有指定使用新面料的”,作為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吳婧溪覺得,盡管面料是設計的基礎,但以往設計師與面料研發企業的距離有點遠,“從產業鏈出發的設計大賽可以讓設計師接觸到最新的面料,設計出更讓人滿意的精品。”
吳婧溪仍在思考如何借助新面料創新,而她不知道的是,這塊名叫“麗雅藍”的牛仔布在遇見她之前,曾經歷過怎樣的拓荒之旅。
靚女不知如何嫁
作為產業鏈上游企業,對下游乃至消費者的需求不熟悉
如今,牛仔服幾乎是中國家庭必備的服裝,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牛仔面料生產基地,每年生產的牛仔布可以繞地球赤道50圈。然而,牛仔面料色牢度不高、染色不勻、面料不夠舒適且制作生產過程污染較大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產業鏈。
“作為傳統制造業,紡織企業既要克服成本上漲和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又面臨節能減排的挑戰,再生產大路貨肯定活不了,更活不好,必須開發精品。”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廖周榮說,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物基長絲生產商,絲麗雅也率先感受到了化纖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困境:常規產品售價低,銷售反而困難;高新產品價格高過“大路貨”卻非常緊俏。“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高新精品占比越多,企業越有競爭力。”
針對傳統牛仔布的缺陷,絲麗雅投資400多萬元,研發出新款面料“麗雅藍”。這款采用特殊環保靛藍染料進行纖維染色的牛仔布,克服了傳統牛仔布染色不均勻的缺陷。而且因為是纖維染色,面料加工流程短,可節水40%至50%、節能30%,也減少了傳統牛仔服加工過程中的粉塵排放,還可以小批量生產,對生產者、消費者的健康是雙重保護。
“在紡織服裝行業,終端產品的設計多、創新多、品牌多,而中間產品在這方面基本是空白的,或是被倒逼著創新。我們就是想做得不一樣,嘗試創新出一款精品引導市場。”廖周榮說,傳統牛仔面料多是純棉,而普通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牛仔面料又不耐磨,容易起毛起球。用絲麗雅生產的“雅賽爾”纖維染色紡紗后直接織布,把厚重的牛仔布變得輕薄又柔軟,面料強度和紡紗效率還分別提高了40%、30%。
然而,拿到這么好的檢測結果后,絲麗雅卻犯愁了。“我們一直是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對下游的印染、織布等環節的需求都不熟悉。作為原材料企業,我們對終端市場和消費者的具體需求更不甚了解,不知道怎么才能精準契合他們的需求。真是靚女不知如何嫁??!”廖周榮說。
主動出擊贏得敲門磚
免費試用,送貨上門,還手把手教怎么用
新面料質量精、成本高,售價自然不便宜。不知如何推廣新產品的絲麗雅團隊,只好背著面料一家家上門推銷。“當時推銷真的不容易,我們成噸、成噸地將面料免費送到下游企業去開發使用,就為了贏得一塊敲門磚。”廖周榮說。
吃過幾次閉門羹后,絲麗雅終于迎來了同意試用“麗雅藍”的第一家企業——廣州錦意翔紡織。然而,好事多磨,首批面料的使用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原來,錦意翔公司按傳統牛仔面料漂洗的方式將麗雅藍洗綠,于是牛仔褲經過簡單洗水后根本沒有產品介紹時的種種優勢。
“我們知道自己的面料很好,但是下游企業卻未必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新面料,讓它的獨特效果最大化。而且正確使用面料的過程也是下游企業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的過程,有些企業嫌麻煩,中途就放棄和我們合作了。有些企業肯堅持,我們就要不斷地配合下游企業打樣,手把手教別人怎么用、怎么洗、怎么開發,才能將面料的好處發揮到極致。”廖周榮說,為了挽留錦意翔,絲麗雅特地派技術人員上門服務,反復溝通洗水新工藝,最終使終端產品風格更豐富。
然而,認可品質和同意下單又是兩碼事。錦意翔公司常規產品的打樣周期是3天,可絲麗雅地處四川宜賓,染色、運輸、紡紗這幾道工序加起來至少需要10天。為了打消客戶的諸多顧慮,絲麗雅為錦意翔提供了三次免費試用,并通過在中間紗廠存放麗雅藍纖維的方式來縮短交貨周期。
“產品質量好只是第一步,生產性服務也要專業又有誠意。最終錦意翔也成為我們拿到的第一單。此后我們一直在繼續開發合作,有了三次版單,訂單量一共5.65噸。”絲麗雅集團旗下負責新型纖維開發的惠美纖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經理楊雪琴說。
希望創造第二個“莫代爾神話”
辦設計大賽,拉近消費者與面料的距離
今年3月參與國際紗線展后,廖周榮終于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接訂單電話,不用再背著面料四處推銷了。利郎男裝、廣東北江、江蘇福恒等牛仔制造企業也成了訂單客戶。連優衣庫看到面料后,都主動跑來談合作。
實際上,廖周榮也發現,這幾年紡織業在做精品上的步子越來越大。“以前做大路貨的紡織企業多,企業做新品的資金、人才都不足,想聯合創新都找不到合適的對口部門。今天再去下游企業的時候,已經有不少企業有了自己的新產品開發部門。產業鏈創新合作更順暢。”
“麗雅藍”的推廣還有空間。辦一次設計大賽,拉近消費者與面料的距離,成了新起點。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張慶輝認為,如今,傳統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在顛覆,消費端決定了生產的走向與價值。產業鏈上游企業如此關注消費、流行,是紡織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亮點。“過去,產業鏈創新主要依靠下游品牌企業,而通過設計大賽來重新整合產業創新資源,無疑是紡織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正在遴選大賽作品的廖周榮坦言,從最早研發纖維至今已有3年時間,遇到很多困難,交了不少學費,但絲麗雅堅持創新、努力做精品的決心不會變。“或許我們可以創造第二個萊卡或者莫代爾神話呢!”